朋友說,當(dāng)你頻頻回憶往事,就是老了!
沒錯,我應(yīng)該是老了,所以頻頻回憶往事。
回老家,和妹妹站在老宅不遠處談?wù)撃莻€矮小、房頂已經(jīng)塌陷的東廂房,那是我出生的地方。妹妹出生時已經(jīng)搬出老房,她對我的唏噓沒有感覺,而我心里洶涌澎湃。對老屋,有種近鄉(xiāng)情怯的惶然。
如果人生是一部漫長的電視劇,好多人和物已經(jīng)殺青,走出舞臺,比如母親、父親,還有即將坍塌的老屋。
邁進荒蕪的廂房,滿屋雜物被墜落的土坯和葦席壓住,面目全非。站在斜射進來的陽光里翻騰歲月,用記憶一點點清理我的廂房。北邊是炕,炕前靠西墻放著母親的梳頭桌。上面有一摞五層雕花木匣,里面是母親的木梳和雪花膏,后來還有我為數(shù)不多的零食。有一次,大概是要過年了,半夜醒來,朦朧中父親母親站在桌子前小聲說著什么,應(yīng)該是商議買年貨的事兒。他們竊竊私語的樣子,在我的生命里時隱時現(xiàn)。因為后來,他們倆很少心平氣和地說話了。
沖門的八仙桌,兩邊各一把圈椅,立柜則安然于椅子旁邊。南墻掛一幅裝裱精致的《隊隊有魚》年畫,是父親的手筆。年畫旁一顆釘子,掛著一個飽滿碩大的雞毛撣子,也是父親做的。據(jù)說,父親曾經(jīng)心靈手巧,但這和我印象中刻板嚴(yán)肅的他不能重合。
腳下依然是當(dāng)年藍磚鋪的地板,用腳扒開一角葦席,使勁摩擦幾下,露出藍磚的模樣。當(dāng)年,母親把涼席鋪在地上,我躺在上面度過了一個又一個難熬的三伏天。醒來,父母不在家,我就和藍磚對話,用手摳磚縫里的土。每一塊磚都那么孤獨,又連接緊密,像我的童年。
家里人并不少,北屋正房住著太爺太奶和姑姑。奶奶早逝,姑姑成了太奶的孩子。那時,欺負兒媳婦儼然一種“鄉(xiāng)村文化”,而且要互相攀比。沒有奶奶,母親就代替奶奶挨太奶欺負。也因此,北屋和東廂房幾乎是隔絕的兩個世界。姑姑對我言語很苛刻,數(shù)落我等于和母親宣戰(zhàn)。母親是委屈的,因為父親也逐漸開始站在另一個陣營為難她,甚至為難我和妹妹。聽鄰居說,我們家三代單傳,母親連生兩個閨女,不能延續(xù)香火,更加被太奶針對。
當(dāng)年我恨姑姑,直到姑姑出嫁。有一次母親輕嘆:“其實你姑姑挺可憐。”幼年喪母,重男輕女的年代,姑姑能得到太奶的多少寵愛?姑姑的腿患有風(fēng)濕,至今陰天仍會疼得流淚不止。小時候,姑姑常年坐在門口紡麻繩的情景,成了我腦中一個揮之不去的影像。潮濕的苘麻從她手里捻出一根長長的繩兒,伴著紡車“嗡嗡嗡”地連綿不斷。大雪天,風(fēng)掀開門簾,露出姑姑盤坐在門口身子往前一傾一傾紡麻繩的樣子。母親搖搖頭:“沒娘的孩子誰疼??!”然后她一把抱住我,緊緊地。這也是后來她咬牙在痛苦婚姻里堅持的原因。
母親和姑姑互不相讓成了一種共識。敵視又惺惺相惜,一直到母親生命的盡頭。姑姑在母親的葬禮上跑前跑后,哭得傷心欲絕。她說起母親來,一邊數(shù)落一邊淚流滿面。我居然不知道該怎么樣去對她。
妹妹喚我,抬頭看堡壘一樣的北屋。墻面長滿青苔,風(fēng)化的磚變得圓潤,兩扇破敗的門緊鎖,就像小時候怎么也走不進的親情。
鎖上院門,鎖住了曾經(jīng)的人和事,也關(guān)閉了那些故事的演繹。我想,用不了多長時間,這兩間老屋就會倒塌,然后被清理干凈,再沒有痕跡,不禁潸然淚下。妹妹調(diào)侃:“姐,你還真是老了!”
來源:澎湃新聞
作者:翟立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