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濟觀察報 記者 高飛昌 ?在日本汽車工業(yè)面臨深度變革的關頭,一則爆炸性的消息傳出,日本第二大車企本田和第三大車企日產計劃合并。12月17日,日本《產經新聞》、共同社等媒體報道了這一消息,稱兩者正在考慮成立一家控股企業(yè),將本田和日產汽車業(yè)務至于旗下。
上述報道還指出,本田和日產已計劃簽署諒解備忘錄,確定控股公司的持股比例等更詳細的內容。兩家公司還計劃將三菱汽車納入控股公司旗下,目前日產是三菱汽車的最大股東,持有24%的股份。
本田和日產若成功合并,新的控股公司規(guī)模將居于豐田汽車和大眾集團之后,成為全球第三大車企集團,這無異于全球汽車行業(yè)的一件大事。
本田和日產當天在一份聲明中說,雙方“正考慮未來合作的各種可能性,但尚未決定”。合并消息傳出后的第二天,三菱汽車日股一度上漲17%,日產汽車股票尚未開始交易,競價買單報價已觸及日內交易上限,本田汽車股價一度跌2%,但隔夜又大幅上漲。
就在五年前,本田和日產雙方還互相看不上對方。2019年,日本政府曾“撮合”本田汽車與日產汽車合并,時任本田社長八鄉(xiāng)隆弘對外表示,本田不可能與無法保證經營獨立性的對手合作。直至今日,日產汽車的控股權仍在法國雷諾公司的手中。
日產汽車的一位高管當時也表態(tài)稱,本田汽車獨特的工程設計,讓日產無法和它使用通用的零部件和平臺,達不到規(guī)模生產和節(jié)約成本的效果。
那么,本田和日產為什么從之前的抗拒合并,變成了如今的主動合并?合并之后將帶來什么樣的影響?“本田、日產和三菱汽車正在考慮業(yè)務整合的報道內容并非基于三家公司所發(fā)布的公告。目前暫時沒有官方回復。”日產中國方面對經濟觀察報表示。
本田與日產均面臨減產難題
2019年和2020年年初,日本政府擔心自動駕駛及電氣化轉型會導致日本龐大的汽車制造業(yè)失去傳統(tǒng)燃油時代的優(yōu)勢,兩次試圖撮合日產和本田進行合并談判,但兩家公司都不同意。
除了上述日產與雷諾之間存在股權問題帶來的“無法保證經營獨立性”,以及本田獨特的工程設計無法實現(xiàn)平臺共享這些因素外,另一個重要的因素在于,當時兩家公司的發(fā)展勢頭還不錯。
本田汽車2019財年全球銷量達到532.3萬輛,同比增長2.4%,增長勢頭強勁。日產汽車2019財年銷量493萬輛,雖然是七年來首次銷量不足500萬輛,且遭遇了20年來首次虧損,但總體仍算穩(wěn)健。
2019年,電動汽車在中國市場快速崛起,當時年銷量達120萬輛,這讓日系車企感受到了壓力。但彼時,本田和日產在其他市場依然擁有足夠的盈利能力,同時由于電動汽車賺錢效應低,中國市場的新能源滲透率也僅5%,本田和日產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幾乎沒受到影響。
作為本田和日產最重要的汽車市場,2019年本田在中國的產量為156萬輛,同比增4.3%,創(chuàng)下歷史紀錄。日產汽車2019年在中國的銷量為154萬輛,盡管受疫情等因素影響,但增速仍超過行業(yè)整體水平。
在2019年,本田和日產不管是在合并事宜上還是在電動化轉型方面,都不夠積極。但此后,本田和日產的銷量開始一路下滑。
本田2021財年全球銷量為454萬輛,到2023財年降至398萬輛;日產汽車2020財年全球銷量403輛,到2023財年降至344萬輛。與2019年相比,本田和日產汽車在五年里銷量均減少了約150萬輛。
本田和日產全球銷量下滑的重要原因是其在中國市場的節(jié)節(jié)失利。自2018年開始,中國新能源汽車快速發(fā)展,今年10月中國市場新能源車滲透率已經達到52.3%,最近四年里增長超過10倍。而由于電動化轉型步伐緩慢,從2020年到2023年,本田在中國銷量從162.7萬輛降至123.4萬輛,日產在中國銷量從145萬輛減至79.4萬輛。
截至目前,本田和日產在華銷量下滑趨勢仍沒有止跌的跡象。今年前11個月,本田在中國銷量為74萬輛,同比下降30.7%,日產汽車在中國銷量為62萬輛,同比下滑10.5%。
押注混動錯失主流技術路線
本田和日產銷量下滑,很大程度上是電動化技術路線選擇導致。與豐田一樣,本田和日產早期的電動化策略是油電混合技術。2013年,本田發(fā)布i-MMD混合動力技術,2010年日產發(fā)布了第一代混動技術,2016推出全新的驅動系統(tǒng)——e-POWER。
但在中國市場,不管是產業(yè)方向、政策支持還是市場發(fā)展方面,油電混合動力都不是主流的技術路線,純電動技術、插電式混合動力及增程式混合動力才是被認可的主流新能源技術。
2018年,本田汽車在中國的合資公司廣汽本田發(fā)布了油電混合動力版本第十代雅閣,東風本田也推出了混動奧德賽。但由于混動車型成本較高,又無法獲得政府補貼,導致其混動技術推廣較慢。
2022年,本田e:HEV與e:PHEV車型在中國銷量為23萬輛,只占其在華總銷量的16.7%,而當時中國新能源汽車已經達到688萬輛。2023年,本田混動車型在華銷量沒有明顯增長,但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長了260萬輛,達到949.5萬輛。
本田意識到,油電混動動力汽車在中國并不十分受歡迎,于是本田在電動化轉型方面開啟了激進的節(jié)奏。
2021年10月,本田正式發(fā)布全新純電動車品牌“e:N”,并宣布拉開電動化轉型序幕。但由于國產自主品牌在電動化的浪潮中已經占得先機,本田此次電動化轉型并未成功,e:N品牌2023年銷量僅1.5萬輛。
本田中國又在2023年全新打造了針對中國市場的電動車品牌“燁”,同時,東風本田和廣汽本田也以合資公司為主體,打造自有電動車品牌。2023年9月,東風本田發(fā)布全新新能源汽車品牌“靈悉”。不過,靈悉在市場上還未有起色,首款車型靈悉L今年9月上市,月銷量僅168萬輛,11月甚至只有32輛。2024年11月的廣州車展上,廣汽本田發(fā)布全新純電動品牌“燁P”。
相比本田汽車,日產的電動化戰(zhàn)略搖擺不定。2018年日產在中國的合資公司東風日產推出了軒逸純電,但由于該車是“油改電“而來,且續(xù)航太短,最終在2020年停產。
隨后,日產開始在中國市場推行其e-POWER技術。2021年4月,日產汽車表示,計劃到2025年向中國市場導入9款電化車型,其中包括6款搭載日產e-POWER技術的車型,當年11月日產推出了軒逸e-POWER版本,2023年上半年又推出第二款e-POWER車型奇駿e-POWER版本。
東風日產目前在售的有8款車型,但僅有上述兩款e-POWER車型,主力車型如天籟、逍客、探陸等均只有燃油版,且e-POWER版的軒逸和奇駿的迭代速度也偏慢。
2022年日產推出了純電動跨界SUV日產Ariya,日產方面曾表示Ariya是“日產智行(NissanIntelligentMobil-ity)”最新技術成果集大成車型。但Ariya自上市以來,月銷量未曾破千。
在如今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,插電混動和增程技術開始盛行。2021年至2023年,中國市場插混車型增長率分別為139%、153%、82%,遠高于純電汽車增速。
在中國發(fā)展純電汽車時,本田與日產重點推廣其油電混合技術,當發(fā)現(xiàn)難以與中國品牌抗衡而轉向純電技術路線后,中國市場又轉向插混和增程技術。本田與日產,在新能源技術路線選擇上,一直“踏錯節(jié)拍”。
富士康的介入成催化劑
相比本田,日產汽車的處境是“屋漏偏逢連夜雨”。由于在中國市場銷量持續(xù)下滑,日產希望鞏固北美作為其全球最大市場的地位。日產曾規(guī)劃2024財年在歐洲市場銷量增長6.5%,達到38.5萬輛;在北美市場銷量提升13%至143萬輛。但這一計劃也失敗了。
自今年9月以來,日產汽車已逐步在美國減少產量,目前正計劃將其美國核心車型的產量削減30%。中國市場和美國市場共占據(jù)日產汽車全球銷量的一半,這兩個市場的銷售下滑,嚴重影響到了日產汽車的財務安全。
11月7日,日產汽車宣布將在全球范圍內裁員9000人,減少20%產能,年度利潤預期下調70%。國際知名信用評級機構穆迪、標普等紛紛下調了日產汽車的評級。英國《金融時報》報道援引一位日產高管的話稱:“我們還有12到14個月的生存期”。
恰在此時,雷諾汽車準備賣掉手中日產汽車的股權,而富士康母公司鴻海集團則聞風而動,試圖收購這部分股權。不過,日產和本田雙方均擔心日產被鴻海集團收購,日產在得知富士康的行動后立即進行了緊急的磋商。一位本田高管警告說:“如果日產與富士康合作,我們將取消與日產的合作關系?!?/p>
鴻海集團的“半路截胡”加速了本田與日產的合并計劃。據(jù)了解,本田和日產可能在近日宣布合并的消息。對本田和日產雙方而言,合并是當下不錯的選擇,由于這兩家公司的關鍵市場基本一致,合并后或能縮減從管理、采購到生產和研發(fā)等方面的支出。
中國汽車流通協(xié)會專家委員會委員章弘表示,雙方可以在車載軟件開發(fā)、智能系統(tǒng)開發(fā)、零部件供應鏈、車型和銷售渠道等多個領域,展開取長補短和合并同類項的全面合作,以規(guī)?;@得成本優(yōu)勢等更大競爭力。
中汽數(shù)研數(shù)據(jù)顯示,2023年,日產與本田全球銷量分別為337萬輛(全球排名第七名)、398萬輛(全球排名第八名)。如果雙方合并,或將超越現(xiàn)代起亞和Stellantis集團,成為僅次于豐田和大眾的全球第三大汽車集團。
但這并不代表合并會很順利,本田和日產的合并仍然存在諸多挑戰(zhàn)。“本田與日產的體量都差不多,合并后到底誰占據(jù)主導地位,能否均衡協(xié)調資源發(fā)展兩個品牌,能否眾志成城,如何保證兩個品牌既協(xié)同又保持品牌差異化,這些都是未知數(shù),而真正在運營層面要做的事情就太多了?!币晃徊辉妇呙膰H咨詢公司全球董事合伙人向經濟觀察報表示。
在全球汽車行業(yè),兩個大型汽車集團的合并牽涉很多利益相關方,其過程并非一帆風順。例如,Stellantis集團雖然集合了PSA(標致雪鐵龍集團)與FCA(菲亞特克萊斯勒集團)的強大實力,但在2024財年出現(xiàn)了市場份額下滑、品牌力下降等問題。
本田和日產要克服的難點不僅是電動化轉型,還有更重要的智能化。今年,中國汽車已經進入智駕元年,以智駕為代表的智能化快速覆蓋新車產品。東吳證券研報稱,2024年國內新能源汽車的L3智能化滲透率突破10%,2027年有望突破70%,上升斜率或遠超市場預期。
“(本田與日產)可能在電動化方面還有趕超機會,但在智能化方面不見得,自動駕駛和智能網聯(lián)并不是通過規(guī)模化就可以快速突破的?!鄙鲜鰢H咨詢公司全球董事合伙人表示,智能化也是日本和德國的汽車工業(yè)都要面臨的巨大挑戰(zhàn),如果這方面跟不上,該淘汰還是要被淘汰,就像當年的夏普一樣。
?